發(fā)布時間:2014-06-24 09:03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
3 大運河|洛陽含嘉倉遺址
含嘉倉160號窖內炭化的糧食
□記者 王新昌 文 張琮攝影
含嘉倉,一個在文獻里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上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qū)北部被發(fā)掘。從此,人們對它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天下第一糧倉”的概念化符號上。此次入選大運河申遺的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也成為國內眾多學者紛至沓來、追古溯源的文物圣地。
本報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研究員王炬介紹,據勘察,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谷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guī)模之大,儲糧之豐富。”他說。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占了將近1/2。
說起含嘉倉的發(fā)掘過程,不得不提一塊銘磚。上世紀70年代,洛陽車輛段進行基礎建設,施工中,工人們挖出了一個圓形窖口形狀的古跡,他們立即向洛陽市文化局和洛陽博物館匯報,中央文化部文物事業(yè)管理局撥?顚蝹}遺址進行重點考古發(fā)掘。當時,在洛陽博物館工作的余扶危參與了整個發(fā)掘過程。隨著發(fā)掘工作的深入,余扶危和同事在19號倉窖底部發(fā)現了一塊長32.5厘米,厚6.5厘米的銘磚。“銘磚的前三個字就是‘含嘉倉’,看到這三個字,我和同事們心情激動極了——這里果真是含嘉倉!”除證實了含嘉倉的“身份”,這塊銘磚還記錄了出土倉窖的位置、儲量、存入日期、倉吏姓名等信息。如今這塊銘磚就在洛陽博物館“運河中樞——大運河與洛陽”的展廳內,它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盤點大運河河南段7處遺產 黎陽倉夠8萬人吃一年(3)》由河南新聞網-豫都網提供,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kak23.com/gsh/dswh/33940.html,謝謝合作!
豫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未經豫都網(以下簡稱本網)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fā)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系本網,本網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