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4-06-29 09:38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
6月18日,采訪剛從鄉(xiāng)里巡演回來的西峽縣藝術團團長劉明時,記者說:“聽說你是個‘多能團長’,能不能露兩手給我們看看?”
“哈哈!啥多能,就是演出時沒人了就頂上去,再就是聽見奏樂就手癢癢。”話音沒落,劉明便拿出快板,兩眼一亮,挺胸跨步,朗聲說起:“夸一夸,南陽西、秦嶺東,有一顆明珠耀雙目,那就是俺的家鄉(xiāng)西峽城……”
按照劉明的說法,藝術沒啥神秘,只要你“想學”、“敢學”,都能學會!14歲上初中那年,我拜一位駐軍的演員學快板書,不想一學就會,成為學校宣傳隊的骨干。高中畢業(yè)后進入縣說唱團工作,團里老藝人多,我是見啥學啥,陸續(xù)掌握了大調書、三弦書、鼓兒詞等當地流行曲藝的演唱技巧。有時團里人不湊手,我連樂隊演奏、曲藝編導都做。”
劉明的“多能”還真得到了印證。在他的辦公室內,我們看到了他這些年來的一摞獲獎證書,其中有2012年獲省第九屆相聲、小品電視大賽三等獎的小品《我是啞巴》,劉明獲編劇、導演、表演三項獎;他參演的廣播劇《喜喪》2000年獲省“五個一工程獎”;2013年他的曲藝節(jié)目獲得了全國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最高獎“群星獎”……
談起以往,劉明對一段經歷印象深刻:1995年至2002年,當時團里發(fā)不下工資,面對嗷嗷待哺的3歲兒子,他搭了個石棉瓦小棚炸了7年油條。過年時,他貼了一副對聯:說相聲演小品出名真難,炸油條賣扯面弄倆活錢。不過,他也“硬氣”過:“我們團承辦了多年的縣春節(jié)晚會,也曾經為大型企事業(yè)單位做過專場演出,下鄉(xiāng)演出更是不計其數,但直到現在,沒有接過婚喪嫁娶的單子,要演就演拿得上臺面的!
在文藝體制改革的進程中,藝術團的顛簸、個人的苦樂,使身為團長的劉明感受格外真切。直到今天,他仍然把90%的精力用在學藝、演藝上。談起個中緣由,他說:“你不知道,當你登上舞臺,看到觀眾們渴望的眼神,感到你的節(jié)目給他們帶來了會心的微笑,或者讓他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最后贏得了他們由衷的笑聲和掌聲,你說,人生中還有比這更得勁、更幸福的事嗎?”
《【文化人物】“觀眾的笑聲和掌聲讓我得勁”》由河南新聞網-豫都網提供,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kak23.com/gsh/dswh/35460.html,謝謝合作!
豫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未經豫都網(以下簡稱本網)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fā)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系本網,本網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