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4-05-11 13:41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
那時(上世紀80年代末)青島的商業(yè)其實已經到了一個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改可能就意味著被淘汰,改了可能才有生存的希望,早改比晚改好,改比不改好。
——孟廣耀
這里購物不用排隊,沒有柜臺,買東西不需要通過售貨員,可以自己從貨架上挑選,這里有很多百貨店買不到的商品。新鮮的購物方式引來眾多市民圍觀。
自選商場,這是人們當時對它的稱呼。多年后,當大型超市開遍全城后,人們還會記起這處最早的“超市”。
療供自選商場開業(yè)的1984年,恰是青島被列入沿海開放城市的那一年。而在那個年代,業(yè)態(tài)單一的供銷社、百貨店、副食店和糧店是人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渠道,很多物品的供應定量定額,還要憑票購買。
然而30年后的今天,超市、便利店、專賣店以及網(wǎng)上購物、電視購物、直銷等紛紛出現(xiàn),全市各類商業(yè)網(wǎng)點達到幾十萬處,遍布城鄉(xiāng)各個角落,想買什么就買什么,購物甚至不用出家門。
■試水
自選商場 顧客不知咋付錢
自選商場的創(chuàng)意源于一次試驗性改革。上世紀80年代初,省商業(yè)廳決定效仿國外商場的先進經驗,對傳統(tǒng)的商業(yè)經營模式做試驗性改革,建立大型自選商場,就是撤掉柜臺,讓顧客自選商品。
在時任青島療供總經理潘玉琇的記憶中,當時改革的地點圈定兩個,一個在省城濟南,另一個就定在青島。原市商業(yè)局接到這個任務后非常重視,對全市的商業(yè)零售網(wǎng)點做了篩選,最終選定位于八大關景區(qū)的療養(yǎng)區(qū)供應公司(簡稱 “療供”)。實際上療供當時主要擔負周邊各療養(yǎng)院的蔬菜副食品供應,大都是團體采購,零售只占營業(yè)額的很少一部分。
“一則是因為這里硬件條件比較好,有足夠寬敞的商場可以利用,再就是周邊居民的層次較高、素質較好,并且消費能力比較高。”潘玉琇說,接到任務后,他們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首先把樓下大廳騰出,進行了粉刷維修,然后根據(jù)新經營模式的要求開始購進貨架。
當時,自選商場必備的臥式冷凍貨柜和敞開式貨架,國內還沒有廠家生產。為了能盡早開業(yè),商業(yè)局決定撥款并派人遠赴日本采購,沒過多久,8臺體積龐大的貨柜及貨架就漂洋過海運了回來。與此同時,公司組織進行商品的大規(guī)模采購。采購員們不辭勞苦,奔波在天南地北,把各地著名品牌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回青島。
新的收銀臺收款方式是自選商場的關鍵,但這是一個陌生的工作,所有人都沒接觸過。為了開業(yè)后能正常運轉,在征得商業(yè)局的同意下,商場專門派員去北京商業(yè)科技研究所學習收銀臺的具體操作。一行5人,不但接受了培訓,還將在研究所購置的4臺日本產的收銀機帶了回來。
1984年9月30日,療供自選商場正式掛牌開業(yè)。潘玉琇說,開業(yè)后的熱鬧場面大大出乎意料。昔日安靜的街道,突然變得人來人往,不但周圍的居民前來選購,其他各區(qū)的居民也慕名而至,很快全青島人都知道了“療供有個自選商場,里面的東西可以自己隨便拿”。
已經年過八旬的潘玉琇至今猶記得,自選商場剛開業(yè)不久,很多人進來買東西,不知如何付款,商場不得不派出導購員,引導市民到收銀臺“打碼”付款,400多平方米的商場配備了40多名工作人員。上貨、打碼等要耗費大量人力,大家工作也比較辛苦。
其實,療供自選商場吸引市民的不但是全新的消費模式,還有豐富的商品!拔覀兪侨珖鞯卣{貨,有很多東西都是其他百貨店沒有的,特別是高檔調料,很多酒店都到這里購買!迸擞瘳L說,每當過年,人們還紛紛來排隊搶購雞鴨、大排等緊缺商品。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超市的人氣達到了鼎盛,周邊縣城,甚至煙臺、威海、濟南等地的外籍教師和專家,也常在周末到這里大批量采購食品。
潘玉琇說,當時還沒有電子監(jiān)控,也沒有報警系統(tǒng),開業(yè)后不久,就發(fā)現(xiàn)商品開始缺失,不得不靠人“死盯”。面對這種局面,人們對是否堅持辦下去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國人素質差,辦自選超市為時過早。但也有人堅持要辦下去,他們的觀點是消費需要引導,素質會逐漸提高,自選超市是消費趨勢,不能因噎廢食。最終,還是堅持辦下去的意見占上風,超市得以繼續(xù)生存。
療供自選商場紅火了大約有10年的光景,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多家超市相繼開張,它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到2000年停止了營業(yè)。
■業(yè)態(tài)
千店一面 百貨商店一個面孔
在療供自選商場試水之際,當時的百貨業(yè)態(tài)實際上還是“千店一面”。從經營范圍到商品擺設布局,從員工培訓到服務管理,所有的國營商店幾乎一個樣,一樓賣日用百貨,二樓賣針棉制品,三樓賣家電,四樓賣綢布,每個樓層靠墻擺滿貨架,貨架前是一米多高的柜臺。顧客買東西時站在柜臺外,由售貨員從貨架上拿商品,商品售出,一般不退貨。當時的售貨員清一色藍制服、冷面孔,買東西還得看售貨員的心情和臉色。
1970年,剛剛就業(yè)的張樹森成了遼寧路百貨商店的一名售貨員。那時的百貨店也就百余平方米,所賣的不過是生活日用品、服裝、布料等小百貨商品。在那個物質匱乏、供應短缺的年代,國家還在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計劃供應”,緊俏商品供不應求,特別是當時被稱作“三轉一響”的縫紉機、手表、自行車和收音機等家用大件商品,購物要憑專門配發(fā)的票證,否則有錢也買不到。
張樹森說,他從每月21塊錢的工資里結余10塊,在站了一年柜臺后終于攢夠了120塊錢,向單位多次申請得到了一張手表票,到中山路亨得利手表店連夜排隊買了他人生的第一塊手表。
從遼寧路百貨店調到市場二路的人民市場百貨店,再到青島市百貨公司,最后從國貨退休,幾十年來就職于數(shù)家大型百貨零售集團,在張樹森的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島市的商業(yè)只有中山路一條購物街,也是商業(yè)最繁華的地方,但像現(xiàn)在這般規(guī)模的大型商場卻還沒有,只有位于中山路南端的青島第一百貨商店算是當時上檔次的商場,位于北端的老字號國貨當時經營面積也不過2000多平方米,其他就是謙祥益、盛錫福、亨得利、婦女兒童商店等店鋪。
■改變
股份制改革利群率先邁出步伐
時間進入到1984年,事情正在起變化。商店里雷打不動的價格開始頻繁調整,個別商品的價格甚至一個月就會調一次……當時,在嶗山百貨大樓當柜臺售貨員的張賢存調至商場業(yè)務股,他已從跳動的商品價格中感受到了市場化的氣息。這期間,青島商業(yè)正在醞釀一場改革。
張樹森所在的靠吃“管理飯”的市百貨公司最先迎來轉軌變型改革,3年時間內,逐步撤銷政府財政撥款,轉變?yōu)樽灾鹘洜I、自負盈虧,同時依舊擔負百貨店管理職能。
《80年代的青島超市:叫自選商場顧客不知咋付錢》由河南新聞網(wǎng)-豫都網(wǎng)提供,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kak23.com/shishang/cscl/16867.html,謝謝合作!
豫都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未經豫都網(wǎng)(以下簡稱本網(wǎng))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wǎng)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fā)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lián)系本網(wǎng),本網(wǎng)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