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2-06 11:33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
樊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贏姓。
據(jù)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河南信陽的平橋鎮(zhèn)以南的獅河之濱出土了古樊國之墓,銘文上表明是贏姓之國。在唐堯時期已經(jīng)有姓樊的,堯臣樊仲文是也。樊仲文當為樊國的國君,當時的樊國可能在今山東兗州西南,進入夏商時期已經(jīng)西迂到陜西長安東南,商朝后期被周所吞并,樊人東遷河南濟源西南,春秋初期被姬姓樊人所迫,南遷河南南部信陽,春秋中晚期滅于楚國,樊人被楚國強迫南遷湖北鄂城西的樊山地區(qū)。贏姓樊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
2、系自子姓。
商朝的都城朝歌是在今河南黃河北部的淇縣境,其附近居有商民樊氏族人。西周初,被封為殷侯的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fā)動叛亂,為周成王平定。因周武王之弟衛(wèi)康叔在平叛亂中有功,遂把商朝遺族中的七族賜予衛(wèi)康叔,七族之一為樊氏。樊氏被滅,子孫遂以樊為氏,子姓樊氏正式使用的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
3、源自姬姓。
西周時期,周族先祖古公直父的后裔,魯獻公之第二子仲山甫,也稱樊仲,在周宣王朝中任卿土,輔佐有功被封為侯爵,國都樊,即古樊國之地,在今陜西長安縣的東南,稱樊國,春秋初被北部狄人所滅,樊國東迂河南濟源西南陽樊之地,其后人遂以國為氏。姬姓樊氏的歷史也有2800多年。
4、外族基因的流入
進入秦漢以后,樊姓氏族中開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發(fā)生在西部。重要的事件有漢朝西部川鄂地區(qū)的巴郡蠻五大氏族之一為樊氏族,南北朝末期隋朝初的陜西關中氐族中大族之一是樊姓,巴人和氐人中的樊氏族不久全部加入漢族。巴人和氐人中的樊氏族很可能是原來由中原向湖北移民的樊國后裔與巴人和氐人混血的人群,包括贏、子和姬等氏族中的樊姓。
二、遷徙分布,聚集地
先秦時期,樊姓活動主要在河南和陜西一帶。進入秦、漢以后,由十曲部巴氐混血樊人的加入,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發(fā)展相對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黨地區(qū),河南南部的南陽地區(qū)形成了樊姓望族。進入唐、宋時期,樊姓向南和向東部發(fā)展,很快進入皖贛蘇浙地區(qū),到明、清時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跡了。
宋朝時期,樊姓約有近7萬,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后。當時四川為樊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總樊姓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南和廣西等地,以上五省大約占了總樊姓人口的83%。全國形成了川陜、晉、豫樊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樊姓大約有14萬余,約占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〇七位。山西為樊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樊姓人口的20%。全國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陜西、湖北、山東、河北、河南、四川、江蘇九省,大約占全國樊姓總?cè)丝诘?2%。樊姓人口主要傾向由四川和河南向西北和東南地區(qū)遷移。全國基本形成由西北的秦晉地區(qū)東南斜穿華北和中原直達東海的一條樊姓集中分布帶。
三、郡望堂號
樊姓郡望主要有上黨、南陽、廬江、沛國等。
樊姓以舞陽為其堂號,“舞陽”堂號典出西漢的樊噲。
樊噲隨漢高祖劉邦起兵,滅秦翦楚,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舞陽侯。
四、樊姓血型
樊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3.1%,A型占29%,B型占28.9%;AB型占9%。
五、當代樊姓的分布
當代樊姓的人口已有170多萬,為全國第一百〇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tài)勢。目前樊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占全國樊姓人口的18%。在全國主要分布于河南、陜西、山西、安徽,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江蘇、湖北、河北、江西、甘肅,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國形成了以陜西為中心的向東南遞減的一條樊姓分布帶。
樊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陜寧、晉豫鄂、甘肅大部、河北西部、內(nèi)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當?shù)厝巳褐蟹植碱l率大約在0.27%以上,中心地區(qū)可以達到0.8%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9%,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49%的樊姓人群。在皖蘇大部、湘贛中部、貴州北部、重慶南部、四川中部、山東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內(nèi)蒙古東南、遼寧西部,樊姓在當?shù)厝巳褐蟹植碱l率大約在0.18%—0.27%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1.8%,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25%的樊姓人群。
《樊姓的來源》由河南新聞網(wǎng)-豫都網(wǎng)提供,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kak23.com/xingzuo/xingming/331369.html,謝謝合作!
豫都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未經(jīng)豫都網(wǎng)(以下簡稱本網(wǎng))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wǎng)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wǎng)轉(zhuǎn)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fā)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lián)系本網(wǎng),本網(wǎng)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nèi)移除相關爭議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