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3-04 09:06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
想知道歷史上姓伯的名人有哪些?他們有哪些故事嘛?那就快來和美國豫都星座網小編一起看看看吧!
伯益:(生卒年待考),名益,嬴姓。著名禹之大臣,伯氏鼻祖之一。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整個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磥硭剂说厍蛑饕娣e。打一眼水井在現(xiàn)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但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xiàn)代鉆探石油要難得多。
傳說,黃帝定居陜西以北黃土高原后,連年五谷豐登,豐衣足食,吃水用水卻成了頭等大事,開始人們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遷回離河水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長時間,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幾乎紛紛走散,各奔東西。
黃帝為吃水問題常常發(fā)愁,有一天,他找來懂地質的伯益,詢問如何解決高原吃水用水問題。
伯益說:“過去咱們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樹林,如今定居在黃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無水可取。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來供群民用水”。
黃帝沉思了半天,說:“這倒是個辦法,不妨先試一試!
于是,伯益便動員凡五戶人家挖一個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處理水窖內滲水技術,每盛滿窖水,很快就全滲完了。等到人們用水時,個個成了干窖。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無用。
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水,看見清汪汪的泉水,獨一個蹲在泉水旁邊上下觀察。他想,如果從高原上挖一個深洞,一直挖到溝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們用水時,再用繩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無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黃帝支持。他積極組織人力,選好地形,整天帶領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很深的地方,果然出水了,伯益高興地向黃帝報喜,群民們到處歡騰,到處高喊:“伯益把水挖出來了!”
井挖成了,水也出來了,就是吊不上來。人們干著急,沒辦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時,只顧往下挖土,沒注意井身的端正。幾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當人們用繩子系著尖底瓶從井口放下去,還沒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來,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雖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滿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灑了。人們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見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來。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勞民傷財,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黃帝突然召集全體群民,開“慶功大會”,人們紛紛走來,相互詢問:黃帝為誰開慶功會?大家都不知道,等人們到齊后,黃帝站起來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來,專門慶賀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沒等黃帝說完,群民們就紛紛議論說: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見水,就是用不上水,這能算作功勞,有啥可慶賀的?
黃帝聽到這些議論,接著又說:“開天辟地以來,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這就奠定了人們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來,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洞)挖歪了,一時吊不上來水,這是小事,咱們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問題不就解決了吧?”
黃帝講完,親手獎給伯益兩張虎皮,一件鹿皮掛。接著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為“井兒村”(今陜西寶雞蟠溪鄉(xiāng))。
從這以后,挖井又重新開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訓,第二、第三口井相繼挖成功了。很順利地把水吊上來。井水不僅清涼,又特別干凈,人們食用后,疾病也大大減少。黃土高原就成為人們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無水被迫遷走的群民,都紛紛遷返回到黃土高原定居。
幾年來,遷居的群民越來越多,為了便于管理,黃帝命伯益、常先、大鴻等大臣以井劃分區(qū)域,因而就出現(xiàn)了:“八家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飲。存亡更守,井為一鄰,鄰為三朋,朋三為里。里為五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井井有序!
黃帝執(zhí)政時期的政治經濟從此走向正規(guī)軌道。
大禹治水時,伯益輔佐有大功。大禹按傳統(tǒng)的禪讓制度,曾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但由于皋陶早逝,于是大禹又舉薦伯益為他的繼承人。后來大禹在東巡途中病逝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以天下授益”。
后來,禹之子啟與伯益發(fā)生了爭奪王位的斗爭,結果伯益被啟所殺。一說是伯益推讓,到箕山之陽隱居。于是啟繼帝位。
據(jù)史書記載,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一說公元前二十二世紀),堯的兒子啟改彈讓制度為世襲制度,建立了夏王朝,中國進入奴隸社會。
最初幾十年,夏王朝中充滿著兩種制度的斗爭,傳說原定為禹的繼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啟,戰(zhàn)敗被殺。接著,有扈氏起兵與啟爭奪王權。但是在著名的“甘之戰(zhàn)”中,夏啟最終攻滅了有扈氏,才使夏王朝的統(tǒng)治得到各部落首領的認可。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
啟逝世后,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于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有窮氏首領羿依靠強大的武力,乘夏王朝統(tǒng)治集團糜亂時取而代之,史稱“太康失國”。
伯夷:(生卒年待考),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孤竹國君伯初之子。
著名商末周初“愚夫”之臣,伯氏鼻祖之一。
相傳其父遺命其弟叔齊為孤竹國君,叔齊讓給伯夷,伯夷卻避而遁去。叔齊亦不自立,干脆往歸西伯侯(周文王)。
周武王伐紂,兩人叩馬阻諫,認為以下伐上是為不仁。及至周武王滅殷商之后,伯夷、叔齊二人“恥食周粟”,而隱于首陽山(今河南偃師),僅采薇而食。當時即有婦人譏笑于二人:“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倍诵邞,遂絕食而死,葬于首陽山。
歷代王朝對伯夷、叔齊二人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目的是要讓臣子忠實于王朝。后來唐朝時期的大儒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
在中國歷史上,惟獨西漢武帝時期的太中大夫東方朔對其不以為然,說這兩人是“古之愚夫”,認為“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于物!奔凑f這二人固守滅亡的事物而不變,算得什么賢人?
《歷史上姓伯的名人有哪些》由河南新聞網-豫都網提供,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kak23.com/xingzuo/xingming/346063.html,謝謝合作!
豫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未經豫都網(以下簡稱本網)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fā)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lián)系本網,本網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